教育与工作经历
1992.09-1999.07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理学学士、硕士学位
1999.07-2006.12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助教、讲师
2002.09-2008.12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理学博士学位
2004.10-2005.09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UNESCO研究员
2010.11-2011.10 美国威斯星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 访问学者
2007.01-2017.05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学院 副教授
2017.06- 365体育在线大陆网 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第九届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辽宁省湿地科学委员会委员,《Ecological Engineering》、《Ecotoxicology》、《湿地科学》、《动物学杂志》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领域与兴趣
主要从事湿地生态过程与功能机理,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与恢复,污水处理型人工湿地设计与应用。近年来,承担本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达40余项,包括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课题1项,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经费达500余万元。发表相关领域科研论文60多篇,其中SCI(E)论文20多篇,主编或参编书籍5部,获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二等奖2项(2,7),吉林省发明创造大赛二等奖1项(1) ,于2009获“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称号。曾多次赴美国、日本、韩国、荷兰、印度尼西亚、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开展留学访问和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松嫩平原草原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以湿地中的珍稀濒危物种丹顶鹤和白鹤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尺度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辅以地面观测,完成了以其生境保护与恢复为目标的水文调控技术研究,提出了退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水量调控方案,为湿地保护区管理和水禽生境恢复提供了科技支撑。
2、针对北方地区河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与研究团队成员共同合作以吉林中部重污染河流——伊通河为研究对象,通过技术集成组装示范,研发并应用了适合北方河流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水库下游河流水动力与自净能力恢复的水量调控技术;乡村河段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植被缓冲带构建与多功能生态鱼塘耦合技术;城市河段基于实现防洪、气候调节、景观美化、休闲健身与科研宣教等功能的多类型湿地组合技术和生物-生态工程技术。这些成果为北方地区河流的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了科技支撑。
3、针对长白山地区森林砍伐、湿地开垦等导致的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加剧、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等问题,通过与团队成员合作,在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支持下,在辉南县金川镇建立了农田、湿地、河流、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示范区,构建了一套经济、可行的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实现对面源污染治理、恢复湿地生态和发展绿色经济等目标,为长白山区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讲授课程
保护生物学、生态工程学、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硕士生);湿地生态功能开发与保护(硕士生)。